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搜狐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村姑陈
《1》
秋风的大驾光临,让小区楼下水果摊的当家花旦,从西瓜换成了青橘。
这两天路过,总能听到老板在吆喝“酸酸甜甜好滋味”。
正好家里的果盘空了,顺手挑了两斤回家。
到家有些口渴,就剥了个橘子尝尝。
皮倒是不厚,只是小小的一瓣果肉刚进嘴,村姑陈就感觉自己的眉毛眼睛已经拧在一块了。
纯粹的酸,和树上刚摘下来的未成年橘子比,怕是不相上下。
对水果摊老板的信任,从此毁于一旦。
展开剩余87%拍了张橘子的照片发给母上大人诉苦,她以老道的经验,只淡淡地回了一行字:
“现在的橘子吃不得。”
如今也只能安慰自己,这是纯天然的维C。
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酸,一部分来自果酸,比如村姑陈买到的青橘,果酸含量满满。
另一部分,则是发酵形成的酸味,比如用坛子腌出来的泡菜酸。
多数时候,酸味留给我们的印象都是正面的。
但若是在茶叶中喝出酸味,那大概率不是好事。
经常有茶友来问,为什么自己买的某款茶,喝起来酸溜溜的。
今天,村姑陈便以常见的白茶、红茶、岩茶为例,与茶友们详细聊聊茶叶中的酸味究竟从何而来、为什么茶叶发酸不是好现象。
《2》
前面提到过,酸味的两种来源,一是果酸,二是发酵酸,白茶是茶,显然不会含有果酸。
因此尊鼎配资,白茶发酸的原因只有一个——茶叶过度发酵了。
微发酵的白茶,在工艺不到位或储存不得当的情况下,就会出现过度发酵的情况,生出酸味来。
白茶的工艺虽然质朴,但对技术的要求很高。
刚刚采摘下来的茶青,要及时摊晾开,放在温和的日光下萎凋,排出茶叶中的大部分水分。
大多数的水分排出后,要接着烘干,进一步降低茶叶的含水量,以达到国标中低于8.5%的标准。
足够干燥的白茶,才能久存。
如果萎凋时,茶叶堆得太厚、时间没把握好,导致茶叶中的水分没有均匀地散失,或者最后烘干时没有烘透,茶叶内部的含水量就容易超标。
多余的水分子,在后续的仓储过程中,会与茶叶的内含物质发生不良反应,导致茶叶的发酵程度加重。
这种过度的发酵,就是白茶生出酸味、闷味的罪魁祸首。
同理,如果储存时没有做好密封,即便白茶出厂时含水量是达标的,在空气中水分子的入侵下,白茶同样会生出酸味。
可见,只有工艺不佳、仓储不当的白茶,才会生出令人不悦的酸味。
茶圈中经常能看到一些以“酸梅香”、“梅子香”为噱头,宣传自家茶叶的茶掌柜。
这些茶掌柜要么是真的不专业、不懂茶,要么就是刻意为之,在用这类词汇美化自家茶叶的缺陷。
无论何种情况,遇到发酸的白茶,茶友们只管绕道走。
《3》
红茶发酸的原因,与白茶类似,同样源于制茶不当或仓储不当。
萎凋不及时和储存不当的问题不再赘述,红茶的加工,相比白茶,还多了揉捻和发酵两步。
揉捻是红茶加工的基础步骤,萎凋后的茶青,要经过揉捻,将内在的茶味物质揉出来,并且揉出红茶的雏形。
揉捻后的红茶,要放置在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下发酵。
作为全发酵茶,红茶的发酵工艺尤其讲究。
发酵环节,温度、时间、空气的流通等等,都是需要注意的细节。
稍有不慎,茶叶就会因为发酵不当,生出明显的酸味。
发酵到理想状态的红茶,还要立刻进行烘干。
若烘干不及时,红茶堆积在一起,热量不断堆积,也会导致茶叶过度发酵,使红茶生出沉闷的酸味。
发酸的红茶,有着明显的品质缺陷,缺乏优质红茶该有的鲜甜和醇厚,不建议茶友们饮用。
《4》
相比白茶和红茶,岩茶发酸的原因有所不同,要分情况来看。
若是刚刚焙完火的新岩茶,出现酸味是正常现象。
众所周知,刚焙完火的岩茶需要褪火,但鲜有人知,岩茶在褪火时,也会有一个“吐酸期”。
处于吐酸期的岩茶,前三冲入口会略带酸味,其余方面没有异常。
将新岩茶放在阴凉干燥处一段时间,让它把火气褪一褪、酸味吐一吐,会好喝很多。
但如果不是褪火期的新茶,茶汤喝起来却发酸,茶友们就要当心了。
这款岩茶,很可能返青了。
岩茶返青,其实就是受潮了。
存放时间过长,或者储存不当的岩茶,吸收了外界的水汽,喝起来就会带有明显的酸味和杂味。
这是岩茶品质劣变的表现,返青的岩茶香气单薄,汤感粗糙,喝下去对身体也没有好处,最好别再喝。
《5》
看完上面三个例子,相信茶友们已经明白,茶叶中出现酸味,多半不是好兆头。
不论是白茶、红茶,还是岩茶,出现酸味,基本代表着工艺或仓储的失误。
日常饮食中,适当的酸味可以作为风味的调剂,提鲜增香。
但当酸味出现在茶叶中,一切都变得怪异起来。
清新的酸味,和沉闷、刺激的酸味是不同的。
这就好比,酸奶是好喝的,牛奶也是好喝的,但牛奶变酸,只能是变质了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尊鼎配资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发布于:福建省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